在SMART信息的帮助下,硬盘可以报告自身的健康度状态,让用户对寿命做出一个预期。不过,不同软件对于健康度(或者叫剩余寿命)的检测方法不同,所以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。比如Intel 535固态硬盘,CrystalDiskInfo检测还有92%寿命,是根据E8可用保留空间百分比确定的:
而同一块盘,在英特尔固态硬盘工具箱中显示预期寿命只剩67%,这是根据E9项介质磨损指标确定的。固态硬盘的磨损程度实际上是由NAND写入量决定,NAND写入量受主机写入和写入放大率的共同影响,不过很多固态硬盘并没有提供NAND写入量的具体数值。SATA固态硬盘的SMART项目定义并不固定,E8和E9只是英特尔自己的定义,换到其他固态硬盘上又会有所不同。发展到NVMe固态硬盘后,SMART健康度信息终于统一了标准。下图是东芝RC100 240G NVMe固态硬盘的CrystalDiskMark检测信息:健康状态是由03 Available Spare可用备用空间来确定,备用块剩余100%,故而显示当前剩余寿命100%。
通过东芝SSD Utility固态硬盘工具箱,可以查看到这块RC100 NVMe固态硬盘的健康度为97%:97%这个数值是根据主机写入量占厂商标定的固态硬盘总写入量(TBW)百分比得出的,展现在SMART信息05 Percentage Used当中。下图是东芝RC100的TBW信息,它是按照JEDEC标准来计算的,比实际家用使用强度更大更严格。到了NVMe时代之后,不同软件对健康度的检测结果依然不一样,哪个结果更准确呢?存储极客认为,固态硬盘厂商提供的工具箱软件检测最科学。虽然基于固定TBW的百分比计算比较死板,但相比按备用块消耗程度来预计寿命的方法更可靠。机械硬盘的损坏过程是一个坏道的扩散,超出备用块重映射能力后变红报废。
而固态硬盘由于具备磨损均衡能力,全部闪存块的磨损程度基本是同步消耗的。这就意味着当闪存体制接近时,一旦有坏块出现,意味着同时有很多闪存单元同时到寿,备用块可能会一次性被消耗完毕,导致固态硬盘损坏。显然,通过备用块剩余百分比来计算的话,预期寿命会更长,但是预测结果却不可靠。
而根据TBW数值来确定的健康度虽然看起来寿命短一些,实际上对于日常家用是非常充裕的。最伤害固态硬盘寿命的其实是大家最不在乎的AS SSD Benchmark跑分,只需几十秒就会产生正常使用半天左右的写入量。
当前固态硬盘的寿命不是问题,大家没必要太过纠结。只要不是山寨拆机闪存(国产SSD有很多),原厂3D TLC的寿命应付5年家用毫无压力。具体能用多少年,建议还是参考原厂固态硬盘工具箱中的健康度显示结果,当健康度剩余20%以下时就可以考虑更换固态硬盘。不过按照现在固态硬盘的发展速度来看,很可能在此之前我们就已经为了容量而升级新SSD了。
固态硬盘还真没碰到用到到寿命的,不过用坏的倒不少
确实,固态硬盘(SSD)的寿命相对于传统机械硬盘(HDD)来说,通常更长,因为SSD没有移动部件,减少了因物理磨损而导致的故障风险。然而,尽管SSD的寿命理论上较长,但在实际使用中,确实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导致SSD无法正常工作,这些问题可能并不直接关联到SSD的寿命限制,而是由于其他因素引起的。
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SSD“用坏”的常见原因:
固件问题:SSD的固件(相当于硬盘的操作系统)可能存在缺陷或错误,这可能导致数据丢失、性能下降或硬盘无法识别。幸运的是,许多制造商会发布固件更新来解决这些问题。
写入放大:虽然SSD的寿命以TBW(总写入字节数)来衡量,但某些使用模式(如频繁的小文件写入和删除)可能会增加写入放大效应,即实际写入的数据量远大于用户实际写入的数据量,从而加速SSD的磨损。
过热:SSD在高温环境下运行可能会加速其老化过程,缩短其使用寿命。确保SSD有足够的散热空间,避免过热是非常重要的。
突然断电:虽然SSD比HDD更能抵抗突然断电的损害,但频繁的突然断电仍可能对SSD造成不良影响,尤其是正在写入数据时。
物理损坏:尽管SSD没有机械部件,但它们仍然可能受到物理冲击或损坏的影响,如从高处掉落或受到挤压等。
接口问题:SATA或PCIe接口的问题(如接触不良、损坏等)也可能导致SSD无法正常工作。
兼容性问题:在某些情况下,SSD可能与主板、操作系统或其他硬件组件不兼容,导致性能下降或无法识别。
数据损坏或丢失:虽然SSD的数据保护机制比HDD更先进,但数据损坏或丢失仍有可能发生,尤其是在发生电源故障、固件错误或硬盘故障时。
因此,虽然SSD的寿命理论上较长,但在使用过程中仍需注意避免上述可能导致SSD“用坏”的因素。同时,定期备份重要数据、关注SSD的健康状况和性能表现也是保持SSD良好运行的重要措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