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科院全固态DUV光源突破:3nm工艺新路径,与ASML截然不同 【喜报】能生产3nm了!中国科学院最近研发出一种新技术,能发出193nm的深紫外(DUV)激光,达到生产3nm的超精细水平。
这跟ASML等公司的传统方法完全不一样。简单来说,ASML的光刻机是用氩气和氟气混合,在高压电场里激发出193nm的光,功率高达100-120W,频每秒8000-9000次。
而中科院用的是“全固态”方案,不靠气体,而是用一块特殊的晶体(Yb:YAG)先发出1030nm的光,再通过两种巧妙的方式“变身”成193nm。
第一种方式像光的“四级跳”,把1030nm变成258nm,功率1.2W;第二种方式像光的“放大镜”,变成1553nm,功率700mW。最后,这两束光混合在一块硼酸锂晶体里,就成了193nm的光。
结果呢?功率70mW,频率6000次/秒,光的质量也很不错,跟ASML的差不多,能支持3nm芯片制造。
这个技术的好处是设备更简单、体积小,不用稀有气体,还省电。成果已经登上国际光电学会官网。
不过,功率和频率比ASML低不少,分别是它的0.7%和2/3,还得再改进才能用在工厂里。但这步突破已经很厉害了,证明中国在芯片制造技术上有了新方向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