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些专业术语看起来好难理解!
一、副热带高压异常:高温的“直接推手”
副热带高压(副高)是夏季高温的核心控制系统,今年其强度和位置出现显著异常:
强度破纪录:2025年副高强度指数较常年偏高2.3个标准差,达1961年以来最强。其下沉气流抑制云雨形成,导致晴空辐射增温,地表吸收热量难以散发。
位置异常北抬:副高往年8月才北移至黄淮,今年7月已强势控制华北,较常年大幅提前。河南、山东等地被其中心笼罩,持续接受太阳直射,河南周口出现连续31天高温。
“双高压合并”效应:副高与来自陆地的大陆高压在华北合并,形成“热穹顶”,如同高压锅持续加压。二者叠加区域(如河南、山东西部)气温突破42℃,地表温度达72℃。
二、全球变暖:高温的“长期放大器”气候变暖通过多路径加剧高温事件:
温室气体浓度新高:2025年大气CO2浓度达420ppm(工业革命前1.5倍),全球均温较工业化前升高1.45℃。暖化背景使极端高温发生概率增至30年前的5倍。
海洋升温助力:2024年强厄尔尼诺事件的滞后效应显现,热带太平洋异常增暖,通过大气环流将更多热量和水汽输向中高纬度。
极端事件全球化:中国高温与北半球热浪同步(欧洲46℃、土耳其超50℃),印证变暖的普遍影响。
三、地理与城市效应:局地高温的“催化剂”区域地理和人类活动进一步强化高温:
地形“蒸笼效应”:如四川盆地四周高山环绕(海拔1000–3000米),热量堆积难扩散,川东达州、泸州气温突破41.6℃。
城市热岛加剧:混凝土建筑和沥青路面吸热性强,叠加空调、汽车等人工热源,使城区气温比郊区高2–3℃。例如成都市区监测到41℃,显著高于周边。
高湿度提升体感温度:副高将南海水汽输至北方(北京7月湿度达76%,创1951年纪录),体感温度比实际高5–10℃,形成“24小时蒸笼”模式。
四、大气环流异常:水汽与冷空气的“失衡”其他环流因素共同促成高温持续性:
夏季风减弱:今年季风强度偏低,无法推动雨带北移,导致北方降水锐减、干旱加剧。河南、山东等地降雨量不足常年三成,土壤失墒加速升温。
台风路径偏南:台风“竹节草”等仅在华南活动,为南方带来降温降雨,却使北方失去“天然空调”,高温旱情持续。
冷空气缺席:西风带波动弱,冷空气难以南下突破副高防线,缺乏降温调节机制。